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轉貼 喝酒這件事

喝酒這件事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小時候,拿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K武俠小說。在那片天空下,不管月下、客棧、山林、池畔,「酒」這個配角一定忠實出來暖場,豪氣如梁山泊裡的英雄好漢;不管心情陰晴起伏,也免不了請出酒兄弟來助興。

鑽出小說的奇幻世界,放眼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酒,依然穩穩占領一席之地,扮演千古不變、多元且忠實的角色。

我們的社會文化擁抱酒,也接納酒,但似乎缺乏年滿十八歲才是法定飲酒年齡的概念。酒香四溢的麻油雞、薑母鴨,全家老小共享,一起笑看稚兒酒醉的憨痴相;喜慶宴會中,由家中青少年為酒量不佳的長輩擋酒或敬酒,長輩還暗自為自家後生小輩的好酒量感到得意;有些老爸還民主的要孩子「參一腳」。大家心裡想:「哎呀!只是喝點小酒,又不是嗑藥、吸食毒品,有什麼了不起。」

◆酒精與青少年的腦

喝酒,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嗎?

肯德基大學腦神經研究專家普利德格斯特(Mark Predergast)說:「當腦浸泡在酒精裡時,腦神經的碳酸胺接收器(NMDA glutamate receptors)會被堵塞,腦神經只好另外製造一批吸收力更強、更敏銳的接收器。當腦子不再浸泡在酒精裡,過多的碳酸胺接收器會引進過多的鈣質。少量的鈣在腦內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太多的鈣離子充塞在腦細胞裡,可能會啟動腦神經細胞裡的自殺基因,引發周圍腦神經細胞連鎖死亡。」

普利德格斯特解釋說:「人在大量喝酒後的幾個小時或幾天內,會心跳加快、手不自主顫抖、莫明焦慮,或有失眠、頭暈、嘔吐、情緒低落以及憂鬱的現象。嚴重的會有幻聽、幻覺,像重病要發作的感覺。這可能是酒精在腦內消退後,引進過量的鈣離子到海馬回裡,進行大規模的自殺任務。因此,長期飲酒且酒精中毒的人,因腦內神經大量萎縮死亡,會有情緒起伏不定、人格特質丕變、健忘、憂鬱、焦慮的現象。」

杜克大學史瓦茲維德醫師(Scott Swartzwelder)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喝酒有不易醉的能耐。在血液中,有同樣酒精濃度的成人,可能已經口齒不清,走路搖搖晃晃;酒品不好的人,可能開始借酒裝瘋,醜態百出;酒品好的人,也可能無視時間、地點,倒頭大睡。可是十幾歲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好像不受酒精影響,行動自如,健步如飛,往往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時,才察覺自己的反應度、判斷力與平常大不相同。而平日整人的促狹遊戲,在酒後才驚覺使力過猛,闖下大禍。

◆活動未爆彈

聖地牙哥大學布朗教授的研究數據指出,十五歲以前就有飲酒習慣的青少年,會械鬥、吵架、滋事的機率比不喝酒的年輕人多出十倍;會發生車禍的機率多出七倍;做出肢體傷害的機率多出十二倍。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時期的腦部是發展最關鍵且最脆弱的階段。往往成人必須歷經五到十五年漫長的飲酒歷史,才造成的腦部傷害,青少年在短短一年半,就可以達到腦內損害萎縮的階段。因此,成人一夜狂飲,可能換來第二天的宿醉、精神不振;青少年一夜狂飲,卻可能賠上自己未來六七十年的歲月。

在燭光搖曳下,可以借酒壯膽,來個深情告白;公司尾牙,可以借酒裝瘋,暫時消愁解悶;但黃湯灌過了頭,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可能變成一顆活動未爆彈,在大家共存的空間裡引爆,讓喜樂轉瞬間變成悲劇。

除了拒絕菸害,我們是否也該重視「向酒說不」的宣導呢?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8/12家庭版
http://www.sundigital.net/pa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98:2009-08-24-01-34-57&catid=19:2009-06-05-09-49-57&Itemid=6

PS.按標題自動連結:菸酒公賣局!

3 則留言:

Gilgameš, 提到...

少出入專為飲酒兒射得公共場所。

Gilgameš, 提到...

人生是很苦的,無法完全禁絕酒精。倒是建議少出入專為飲酒而設的場所,尤其是KTV,那種場所好像比較亂,危險。

披頭王 提到...

一撮
我並非贊成全面禁酒
酒類應該還是有正面價值
淺嘗不礙事無妨
爛醉如泥就可議
但是酒精對小腦有害的論點
我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