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轉貼 領先國際 榮陽團隊找到小腦萎縮症病因

領先國際 榮陽團隊找到小腦萎縮症病因 

自由電子報 > 即時新聞新聞圖片
82歲的林老先生(右)家族中有多人罹患小腦萎縮症,林先生不僅主動參與北榮的研究,今日記者會上更將北榮送他的紅包捐給小腦萎縮症協會,由理事長黃玉春(左)代表接受。(記者魏怡嘉攝)
〔本報訊〕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與陽明大學腦科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找到第22型小腦萎縮症致病基因,為小腦萎縮症開闢新的治療方向,此研究也已被頂尖醫學期刊接受,也被另一雜誌撰文推薦。

小腦萎縮症也稱「小腦運動失調症」,病患會因小腦神經系統退化,造成運動協調障礙,可分為散發型和遺傳型。目前醫學上將小腦萎縮症分類為40多型,超過3成患者仍無法找出致病基因,在研究、治療上增加困難度。

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期刊推薦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合作,領先全球找到第22型小腦萎縮症致病基因。此研究結果被神經醫學界頂尖學術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接受,並被《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雜誌撰文推薦。

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黃玉春指出,全台目前約有2000多人罹患小腦萎縮症,加入協會病友約有400多人。

82歲患者參與 10年找出變異基因

一名現年82歲的林老先生在45歲時,出現走路不穩、說話咬字不清、喝水容易嗆到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罹患第22型小腦萎縮症,之後家族內10多人陸續出現類似症狀,林老先生主動向台北榮總研究團隊求助,希望能找到致病原因。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宋秉文說,北榮經過10年的研究,成功利用「次世代DNA定序」技術分析患者的基因序列,最後確認第22型小腦萎縮症的基因變異,是發生在「KCND3」的鉀離子通道基因上。

研究將輔助藥物發展 避免症狀惡化
宋秉文指出,第22型小腦萎縮症的致病基因,是因鉀離子通道上少了一個胺基酸,導致小腦神經細胞功能異常,進而慢慢死亡,將造成小腦萎縮。

榮陽團隊的研究結果,可適用於產前、患者發病、出現症狀等早期篩檢。宋秉文說,此研究結果未來還可能據此發展治療藥物,以避免症狀惡化、發病,鼓勵更多患者不要放棄。

美國、法國、日本等知名研究團隊,也在榮陽團隊有初步成果時加入研究,證實不同人種間都存在類似基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