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氏症治療台灣中研院大突破!小腦萎縮症、漢丁頓舞蹈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研究露曙光
By 生活中心
台灣英文新聞
2011-11-29 11:09
AMCentral News Agency (2010-05-24 21:12:39)
罕病「龐貝氏症」病家感謝中研院生醫所長陳垣崇(右)發明新藥,故事被美國人改編成電影「愛的代價」,訴說病家在困頓中的勇氣,以及疾病藥物研發的艱辛。(請配合本社社稿CAP166號,敬請採用。)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攝 99年5月24日
龐貝氏症治療再突破!中研院研究團隊從台灣龐貝氏病人的皮膚細胞中,成功建立全球首個「誘導式龐貝氏症人類全能性幹細胞(PomD-iPSCs)」,將有助龐貝氏症藥物研發,研究成果也登上「人類分子遺傳(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國際期刊。
龐貝氏症是罕見遺傳疾病,由於患者細胞核中的「酸性α葡萄糖??(GAA)」基因產生突變,造成細胞無法產生可分解肝醣為葡萄醣的酵素,肝醣在細胞中堆積後,可能導致肌肉無力、心臟肥大等狀況,如果不施以藥物治療,多數的早發性患者一到兩歲時就會過世。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所研究助技師郭紘志博士說,多數病患被診斷出來時、病情多已相當嚴重,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所前任所長陳垣崇曾發明治療藥物,幫助早發症孩童延長生命時間。但藥物無法完全治癒龐貝氏症,長期施打也可能因排斥作用而導致藥效降低。
若希望發展高效能治療藥物,就得不斷針對病理標本進行藥物篩檢,但許多疾病都不易取得檢體標本;研究團隊此次嘗試先取得龐貝氏症患者的部分皮膚,再利用「基因救援」策略、耗時兩年建立出「誘導式龐貝氏症人類全能性幹細胞」,他們進一步利用幹細胞的「全功能分化」特點,將其分化為心肌細胞,「如此一來,只要一點點皮膚,就可製造大量心肌細胞」。
郭紘志說,心肌細胞可表現出龐貝氏症早期的病理特徵,例如粒腺體功能異常、肝醣堆積等,研究者即可依病理表現進行藥物研發、並確認藥物療效,將可大大加速龐貝氏症藥物研發。
他也補充,中研院研究團隊還針對小腦萎縮症、漢丁頓舞蹈症、失智症等病症,進行類似的模型開發,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蠶豆症、楓糖尿症等,也都可能可以該方式研發藥物。
PS.按標題自動連結:新聞出處!
不連貫的十八重溪
-
深坑到南港除了深南路北32
道路是另一個選擇但是很少人選擇就是騎腳踏車往往遇到的車輛不會超過五輛這裡也是912和949公車的終點站常常看到司機在車上休息等時刻
公路的高點有人氣餐廳“桂...
...繼續閱讀
4 天前
2 則留言:
原來有這樣的病症
感謝王子哥的敘述
讓小咪又多了些瞭解....
♡♥ 小咪 ♥♡
你可以這樣做公益!也幫我們分享,謝謝。http://beatleswang.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22.html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