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轉貼 病友談病況 罹病18年 術後不再像機器人

病友談病況
罹病18年 術後不再像機器人
【記者詹建富/專訪】

「生病後,不僅行動僵硬,還不時得面臨突然的『停電狀況』,雙腳就像被黏在地板上,動彈不得。」罹患巴金森症長達18年的病友陳廷國,昨天述說接受深腦刺激術治療前的病況,他說,「這項手術讓我不再像個機器人了」。

今年51歲的陳廷國,昨天現身在台大醫院記者會場,如果沒有經過介紹,外人根本不知他是個巴金森症患者。年輕時,他投入電腦刺繡產業,原本創業有成,老天爺卻對他開個玩笑,在他正值事業高峰之際,突然會不自主顫抖,就醫後,醫師告訴他得了巴金森症,那時他才33歲。

由於當時兼任台北縣刺繡公會總幹事,陳廷國一方面蒐集巴金森症的相關資訊,另一方面卻又擔憂10年內可能會終身癱瘓,為避免生病帶給家人沈重的負擔,他開始日夜加班,增加收入。

雖然病程進展十分緩慢,但他感覺到藥效漸減,病情日趨嚴重,也變得自卑,遠離朋友,家人更要經常忍受暴躁的脾氣。

他表示,巴金森症病人常出現的症狀,除了動作遲緩、四肢顫抖、僵直,還經常會像機器人一樣「斷電」,有時走在大馬路上,身體突然僵住,腳不能動,因此險象環生。「雖然只有3、5秒的時間,總感覺地球停止轉動了。」

由於病情惡化,陳廷國求助台大醫院神經科主任吳瑞美及神經科主治醫師戴春暉,去年7月他接受深腦刺激術的治療,果然病情恢復許多,從原本行動僵硬,到現在可以繞著椅子走,日常生活及工作已可自理。

連他兒子都說:「爸爸術前術後的脾氣,簡直判若兩人耶!」

陳廷國說,巴金森症的病程漫長,往往造成病友心理極大的影響,他以過來人身分,勉勵其他病友應「認清事實,與時間賽跑」,最重要的是要積極接受治療,有空時應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如此心情也會比較開朗。

【2009-04-11/聯合報/E2版/健康】